新疆石油地质

胜利油田: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背后的那些“铁 

来源:新疆石油地质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5-20

大众日报记者 徐永国 贾瑞君 郭茂英 黄露玲

天不怕地不怕

风雪雷电任随它

我为祖国献石油

哪里有石油

哪里就是我的家

……

歌曲《我为祖国献石油》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油大会战时期,铿锵有力的歌声凝聚着当年石油人的创业和奉献精神。从1961年打出第一口产油井,60年来,胜利油田人坚定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理想壮志,60年来,胜利油田人坚定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理想壮志,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伟大事业中接续奉献力量。

5月20日,大众日报推出“宣言·建党100年 齐鲁问初心”专题报道,追忆胜利油田峥嵘岁月,记录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背后的那些“铁人”故事。

红色微党课

1961年4月16日,位于山东北部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试油获得日产原油8.1吨,首次在华北平原获得工业价值油流。华八井的出油就像华北平原的一声春雷,粉碎了“中国华北无油论”,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,也宣告渤海湾油区的诞生。

1964年1月,中央决定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,石油工业部迅速从大庆、玉门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等地调集会战队伍,一场声势浩大、影响深远的石油大会战就此展开。1965年1月31日,位于胜利村的坨11井试油放喷,日产原油1134吨,成为全国第一口千吨井。

60年来,胜利油田人坚定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理想壮志,共发现油气田81个,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.87亿吨,累计生产原油12.5亿吨,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,累计实现收入2.39万亿元、利税1.03万亿元。

一代又一代“胜利人”牢记初心使命,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伟大事业中奉献力量

“献石油”矢志不移 向百年接续奋斗

□ 记者 徐永国 贾瑞君 通讯员 于佳 刘琦 张宁

阳春时节,60位年逾花甲的“老石油”来到东营市华八井纪念碑广场上,纵情唱响《少年》,追忆峥嵘岁月,憧憬百年油田。在他们身后,一座11.94米高的华八井纪念碑,在蓝天和鲜花的衬托下静静矗立。

1961年4月16日,石油工作者在三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打出第一口产油井——华八井,胜利油田从此被发现。为纪念胜利油田发现30周年,1991年4月16日,华八井纪念碑正式落成。

作为胜利油田重要的标志性建筑,华八井纪念碑象征着那段战天斗地、拼搏奉献的艰苦岁月,成为弘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的教育基地,指引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牢记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初心使命,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伟大事业中奉献力量。

“我是党员,我不上谁上!”

几十年过去了,那股直冲云霄的强烈油气流和震耳欲聋的咆哮声,依然让71岁的退休职工毕国强无法忘记。

“参加工作以来,从来没有见过那种场面。”4月14日,在中石化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举办的“讲党史、忆传统、强作风、促发展”报告会上,毕国强作为亲历者被邀请到现场,为年轻员工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。尽管岁月把青丝熬成了白发,却没有褪去老人身上石油人的壮志豪情。

事情发生在1983年4月29日,原胜采指挥部所属的永安油田区块永69-1井作业施工时,发生井喷事故。

一时间,100多个大气压的油气流夹裹着泥沙,好像受了惊的猛虎咆哮着从地下窜出。井筒内,连接在一起的长约250米的32根抽油杆,像离弦的箭一样腾空而起直刺蓝天,随后又像面条般地盘旋着甩到地面。

这口井属于原胜采指挥部作业二大队管辖,当时二大队的队长是毕国强。

“六七里地外就看到浓浓雾气,油气流喷了十几米高,声音大得刺耳。”此前尽管小井喷也处理过一些,但像这样的场景,毕国强还是头一回遇上。

井喷是油田井下作业施工中性质严重、损失巨大的灾难性事故,一旦发生,会造成油气资源破坏、设备损毁、环境污染,甚至造成人员伤亡。

抢喷犹如置身枪林弹雨,对工作多年的毕国强来说,他深知其中的危险:天然气中毒窒息、被可能引发的火势烧伤、被高压喷射的气流打中……

没有犹豫,他第一个在报名表上签下了名字。“我是队长,又是党员,这个时候,我不上谁上!”

他把妻子和女儿打发回老家,又把家里的钥匙和写好的老家通信地址交给邻居,嘱咐他们如果自己回不来,就给家里的父母发个电报。

抢险人员冲进齐腰深的泥浆中,立刻变成了泥人。井口巨大的气浪,把抢险平台顶得猛烈晃动,凶猛的泥沙铺天盖地打到身上火辣辣地疼,人们眼睛看不清楚,鼻子无法呼吸,只能死死抓住平台围栏,把设备艰难地安装到井口上。

上一篇:石油情怀 科技之光——大庆石油科技馆
下一篇:没有了